國際話語權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和影響力的體現(xiàn)。如今,我國經(jīng)濟與綜合國力已經(jīng)取得了多個領域的“世界第一”,打破發(fā)達國家的話語壟斷,遏制崇洋媚外的不正之風,強化中國的全球話語權有底氣。
魏義光 中誠信世界品牌大會主席在香港演講
日前,教育部、科技部印發(fā)了《關于規(guī)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》,旨在破除論文“SCI至上”的痼疾,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,引發(fā)廣泛關注。
SCI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(ISI)編輯出版的引文索引類刊物,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,在此刊物發(fā)表文章成為職稱評定、績效考核、人才評價、學科評估、資源配置、學校排名等諸多方面的核心指標。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(fā)期間,發(fā)表了450多篇SCI論文的高福院士受到質疑,深陷輿論漩渦。還有一些專家在疫情肆虐時卻唯SCI馬首是瞻,在國外搶先發(fā)表論文。以至于1月29日,科技部發(fā)文稱,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,科研單位不應該把精力放在論文發(fā)表上。
而這一切的根源,都是“崇洋媚外”思想在作祟。不久前,新華社、澎湃新聞等主流媒體針對“低質量非法洋外教”的報道,再次將“媚外洋指數(shù)”盛行之下的丑態(tài)呈現(xiàn)在大眾面前。而國內頂級學府清華大學,針對國際學生的申請-考核政策,更是讓網(wǎng)友驚呼: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。同時,在我們的現(xiàn)實生活中也隨處可見“崇洋媚外”的風氣,在德國被民眾視為廉價品集中營的超市,到了中國被捧成了輕奢門店,令眾多西方媒體都為之“震驚”。
從盲目追求洋品牌,到一些中國高校刮起的“洋博士”、“外教”、SCI、國際認證的旋風,媚外之風越吹越強勁,已經(jīng)到了不得不破除迷信的地步。盲目地推崇西方,一味模仿西方,最終只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。近年華為、中興等民族品牌在國外遭受肆意打壓,嚴重損害中國企業(yè)利益,這也更加體現(xiàn)出全球話語權的重要意義。
其實,從科研、學術,到企業(yè)、品牌,“崇洋媚外”背后隱藏的都是巨大利益。如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,南孚是中國電池行業(yè)名副其實的“大佬”。1999年,南孚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超過50%,年銷售額近人民幣6億美元。也就是在這一年,摩根士丹利聯(lián)合荷蘭國家投資銀行、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共同出資1500萬美元入股南孚,成為南孚的第二大股東。這項收購在當時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,但之后的一系列變故卻著實讓人咋舌。隨后,外商通過一系列收購,共投入了2700萬美元,對南孚控股;2003年,外商將手中持有的南孚股份以1億美元拋售給了美國吉利集團。通過在南孚的一進一出,摩根士丹利等外商凈贏利5400萬美元。吉利集團則為其金霸王品牌鏟除了在中國市場上擴張的障礙。而南孚完全失去了競爭的自主權,最終寄人籬下。
有人說這筆收購是跨國公司對中國本土品牌進行絞殺設下的陰謀。但事實上,此項收購反映了品牌價值評估能力的差距。
今天的世界、今天的中國已與40年前大不相同了。我們承載著從經(jīng)濟大國走向經(jīng)濟強國、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、從制造大國走向品牌大國、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品牌、進而走向品牌強國的歷史使命。面對這一歷史使命,培育中國品牌的全球化,顯著提升中國品牌價值,應該提到一個民族和國家戰(zhàn)略的高度。
面對西方的話語壟斷,中誠信CNISA全球品牌指數(shù)驗證發(fā)布全球品牌榜,徹底改變中國品牌在國際競爭中處處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,2015年4月,第一屆中誠信“世界品牌大會”在美國紐約成功舉辦,首次發(fā)布由大數(shù)據(jù)算出的“世界品牌500強”,標志著中國人自主的品牌話語權機構首次走向世界。再如2019年6月4日,聯(lián)邦快遞因丟失中國企業(yè)郵件事件,被中誠信·禾晨剔除“世界品牌500強”,消息發(fā)布9分鐘,僅頭條推薦達24.1萬,閱讀5萬+,這就是中國的全球話語權底氣的見證。
責任編輯:銳言